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化石是如何形成?

.所有關於地質時代生物的遺跡(包括生痕),可作為古生物學研究對象的均稱為化石。台灣島主要由沈積岩組成,因此地層中寶藏各種化石,此次的取樣計有十二件。其中,大型的象、老虎、、鱷魚及貝類等,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及動物移棲方面的重要憑藉;小化石部分為有孔蟲類及超微體化石之球澡類,可指示當時沈積環境及沈積物的地質年代。其實,透過化石,我們可以貫穿時空綜觀台灣島的形成軌跡這份極其珍貴的天賜資產,需要大家珍惜與重視。

2..脊椎動物()

 .哺乳動物

  .象科(Elephantidae)

   .台灣猛瑪象(Mammuthus armeniacus taiwanicus)

   .副亞洲象(Elephas hysudricus paramammonteus)

   .古菱齒象(未定種)(Palaeoloxdon)

  .劍齒象科(Stegodonts)

   .中國劍齒象(Stegodon sinensis Owen)

   .東方劍齒象

   .曙光劍齒象

   .顯明劍齒象

   .明石劍齒象

  .鹿科(Cervidae)

   .台灣麋鹿/台灣四不像鹿(Elaphurus formosanus)

   .梅花鹿(Cervus nippon)

   .巨角鹿(Eucladoceros sp.)

  .牛科

   .牛亞科

    .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

   .羊亞科

    .蘇門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人科

   .左鎮史前人類

  .豬科(Suidae)

   .野豬(Sus sp.)

  .未分科

   .中國犀牛(早板式亞種)(Rhinoceros sinensis hayasakai)

   .巨貘(Tapirus sp.)

   .虎(Felis tigris)

   .獼猴(Macaca sp.)

   .鬣狗(Hyaena sp.)

   .老虎類(Panthera sp.)

  .鯨目(order Cetacea)

   .台灣鯨魚(Balaenoptera taiwanica Huang)

   .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

   .海豚(未鑑定海豚科)(Delphinidae)

 .雙孔類爬行綱

  .台灣長吻鱷魚(Tomistoma taiwanicus Shikama)

  .台灣馬來鱷(未鑑定馬來鱷科)(Gavialidae)

 .魚類

  .燕魟(Myliobatis)

  .鯊魚

   .半鋸齒鯊(Hemipristis)

   .大白鯊(未鑑定)

   .鼠鯊

  .曾氏金梭魚

  .魚(未鑑定)

.無脊椎動物

 .棘皮動物

  .曼氏孔盾海膽/曼尼盾形海膽/曼尼星盾海膽(Astriclypeus manni)

  .米拉羽軸海膽(Scaphechinus mirabilis)

  .心型海膽(Spatangus luetkeni)

  .心形海膽(Echinocardium cordatum)

  .脊背壺海膽/壺形海膽(Brissus latecarinatus)

  .澳亞布雷恩海膽/柯布雷恩海膽/剛毛海膽(Breynia cordata)

  .盾海膽(Clypeaster)

    顏氏盾海膽/顏氏盾形海膽(Clypeaster yeni)

    日本盾海膽

  .裂星海膽/台灣裂星海膽(Schizaster)

  .林西海膽/台灣林西海膽(Linthia)

  .列氏貝隆海膽(Peronella)

  .刺輪頭燈海膽科(Echinolampadidae)

  .半星海膽/台灣半星海膽(Hemiaster)

  .棘球海膽/兜海膽(Echinocorys)

  .孔隙海膽/王冠海膽()

  .餅乾海膽科(Laganidae)

  .洛溫海膽(Lovenia Desor)

  .馬糞海膽(Hemicentrotus)

 .節肢動物

  .蟳(Charybdis)

    大蟳(Charybdis gigantica)

  .顆粒靜蟹(Galene granulifera)

  .文吉長臂蟹(Myra wenchii)

  .文吉鬼面蟹(Nobilum wenchi)

  .水順轉輪蟹

  .彩文蟳

  .長手隆背蟹

  .忠義饅頭蟹

  .台灣玉蟹(未鑑定)(Leucosia taiwanica)

  .台灣玉蟹(Leucosia formosensis Sakai 1937)

  .梭子蟹

  .隆貝蟹

 .珊瑚

  .瓦氏珊瑚

  .輻杯珊瑚

  .盤形單體珊瑚

 .有孔蟲目

  .紡錘蟲(Fusulina)

 .藤壺

  .燈籠藤壺

  .蓮花藤壺

  .尖角藤壺

  .圓藤壺

  .三線藤壺

 .軟體動物

  .雙殼綱

   .濾管蛤(Warnea penis)

   .牡蠣

   .大獺蛤

   .偏光明鏡蛤

   .蛋白橫簾蛤

   .小齒舟魁蛤

   .彫刻肚簾蛤

   .條紋黃文蛤

   .四射瓜子蛤

   .長沼掌形海扇蛤

   .雲母貝

   .多褶荷包蛤

   .長沼海扇蛤

   .細鱗錦海扇蛤

   .布紋蛤

   .猿頭蛤

  .腹足綱

   .翁戎螺/龍宮翁戎螺 (Pleurotomaria rumphii)

   .枇杷螺科(Ficidae)

   .馬蹄螺

   .大衛閃光螺

   .淡黃筆螺

   .橫山筆螺

   .短刺骨螺

   .鐵玉螺

   .頭盎角螺

   .波紋演螺

   .有氣鳳螺

   .蚵仔荔螺

   .酒桶寶螺

   .大井芋螺

   .塞氏內芋螺

   .大衛芋螺

   .雅加達芋螺

   .小紫口隱玉螺

   .慧星扁玉螺

   .瓜哇扁玉螺

   .有筋珀昌螺

   .黑線車輪螺

   .波部菱角螺

   .寬溝鶉螺

   .中華鶉螺

   .有帶鬘螺

   .蛙螺

   .海扇

   .田螺

   .昆織紋螺

   .紅螺

   .椰子螺

   .麒麟角螺

   .直伸紡錘螺

   .棒錐螺

   .淡黃筆螺

   .望眼鏡螺

   .三角骨螺

   .梭螺(Volva)

  .掘足綱

   .紅花羚角貝

   .象牙貝(Entalinopsis)

     六角象牙貝(Entalinopsis intercostata)

   .鈴貝

  .頭足類綱

   .闊船蛸(Argonauta hians Lightfoot, 1786)

   .花枝(未鑑定)

.植物

  .松果(未鑑定)

  .樹葉(未鑑定)

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

<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是一種保留區,通常由政府所擁有,目的是保護某地不受人類發展和污染的傷害。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公園法》第一條及第六條的規定,設立國家公園是為了保護國家特有的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其選定標準如下:



  • 具有特殊自然景觀、地形、地物、化石及未經人工培育自然演進生長之野生或孑遺動植物,足以代表國家自然遺產者。
  • 具有重要之史前遺跡、史後古蹟及其環境富教育意義,足以培育國民情操,而由國家長期保存者。
  • 具有天賦育樂資源,風景特異,交通便利,足以陶冶國民性情,供遊憩觀賞者。


<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指相關法律建立的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地質構造以及資源自然綜合體的核心區域。在區域內,人類的各種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確保一區域內的保護對象保持無人為干預的自然發展狀況。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必須以保護包含某個核心對象為目標。地域為陸地、水體;對象為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物的天然集中分佈區、水源涵養區、具有典型代表性地質構造、地質剖面和化石資源等。



<野生動物保護區>

台灣本島外型南北狹長,橫跨生力繁茂的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區;又地形起伏劇烈,從海平面的熱帶雨林至三千多公尺的高山寒原,而離島也各具特色。這些複雜的地理條件,創造出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因此有許多特殊而需要保護的野生動物。為了保護這些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政府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將這些區域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目前台灣有十七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海龜跟大白鯊的介紹

海龜
 種類
   在我們的海洋裏生存著8種海龜:棱皮龜、紅頭龜、玳瑁、橄欖綠鱗龜、大海龜、綠海龜、黑海龜(太平洋麗龜)和平背海龜。所有的海龜都被列為瀕危動物。
  由於雄性海龜和年幼的海龜不會上岸,我們很難知道生存在野外的海龜數量。海龜的數量計算一般是根據它們的孵化率。
  研究顯示,所有種類的幼海龜都不同程度的減少了。尤其是大海龜和棱皮龜,是所有海龜面臨絕種危險最大的種類。數量最多的是橄欖綠鱗龜,幾十萬隻到印度海岸築巢。
  特徵
圖為:海龜
圖為:海龜
  海龜是存在了1億年的史前爬行動物。海龜有鱗質的外殼,儘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幾個小時,但還是要浮上海面調節體溫和呼吸。.
  最大型的海龜是棱皮龜,長達2公尺,重達1噸。最小的是橄欖綠鱗龜,有75公分長,40公斤重。
  海龜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龜殼。它可以保護海龜不受侵犯,讓它們在海底自由遊動。除了棱皮龜,所有的海龜都有殼。棱皮龜有一層很厚的油質皮膚在身上,呈現出5條縱棱。.
  與陸龜不同的是,海龜不能將它們的頭部和四肢縮回到殼裏。象翅膀一樣的前肢主要用來推動海龜向前,而後肢就像方向舵在遊動時掌控方向。
  在成熟之前雄性和雌性海龜的體態是一樣的。當雄性海龜成熟時,尾巴變長變厚,因為生殖器官就在尾巴底部。
  不同種類海龜有不同的成熟年齡。玳瑁海龜3歲就成熟了,綠海龜在20-50歲才成熟。海龜一定要在陸地產卵,一次可以產50-200個乒乓球狀的卵,但是幼海龜成活的機率只有千分之一。
  棲息地和活動範圍
圖為:海龜
  大多數的海龜生存在比較淺的沿海水域、海灣、瀉湖、珊瑚礁和流入大海的河口。我們通常在世界各地溫暖舒適的海域發現海龜。
  不同種類和同一種類內部不同群體的海龜有著各自的遷徙習慣。一些海龜遊到幾公里遠的地方築巢並餵養幼龜。而棱皮龜遷徙得最遠,它們要到5000公里遠的海灘築巢。而黑龜則喜歡在它們分佈區的最南端和最北端繁殖和餵養幼龜。
大白鯊
圖片來源
大白鯊,海洋中的霸王,因腹部通常呈現白色,所以得名“大白鯊”。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數百萬年來,大白鯊的身體結構一直都沒有變化。但到目前為止,人類對這種古老的動物還知之甚少。
    大白鯊體型龐大,它們擁有輕盈的軟骨骨架,體長能達到7公尺。在地球任何溫度適宜的海域都會有大白鯊的行跡,比如南非、澳大利亞南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它們天生好胃口,凡是能捕獲的食物幾乎都能成為它們的美餐。至於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大白鯊,它們能活多長時間等諸多的問題,恐怕還沒人能說得明白、透徹。大白鯊生性倔強,一旦被人類捕獲,離開自己廣袤的海洋王國就會很快死去。科學家目前尚未成功地觀察到大白鯊交配的全過程,所以到現在從沒有真正意義上零距離接觸過大白鯊。
    從1988年起,科學家就在加利福尼亞附近海域長期跟蹤觀察大白鯊。因為大白鯊蹤跡隱秘,科學家特意在海邊的燈塔上安裝了觀察設備,一旦發現有大白鯊襲擊其他海洋動物,比如海象、海獅,科學家會馬上出動,用深水攝像技術抓拍難得的大白鯊活動的場面。預計不久,科學家就會完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的建設,向最終解開大白鯊之謎邁出重要的一步。
    根據資料庫提供的資訊,生物學家們初步推算,大白鯊能活60歲至100歲。它們一般在13歲達到性成熟,這一點和大象乃至人類極為相似。根據現在掌握的資料,雌性大白鯊的妊娠期一般是18個月,因此推斷大白鯊的繁殖週期遠遠長於其他動物。一些科學家初步估計,現在世界上僅存不到1000頭大白鯊。由此看來,雖然號稱海洋霸王,大白鯊也不能完全避免滅絕的危險。
    科學家還驚奇地發現,大白鯊並不只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海,更廣闊的深海同樣屬於霸氣十足的大白鯊的天地。一個取名為迪普芬的大白鯊是科學家重點觀察的對象,40天之內,它從美國加州附近的淺海遊到了3800公里以外的夏威夷。又過了4個月,迪普芬再次回到了它熟悉的加州淺海。是否雌性大白鯊還會向南方遊得更遠,現在還不能確定。但科學家們推測,雌性大白鯊更傾向於獨自在遠離近海的南方產下幼鯊。
    參考鯨和一些鳥類遷徙的習性,一些生物學家認為,大白鯊年復一年地奔波在“南北遷徙”的路上。如果這個假設真能得到印證,更多未解的問題又會冒出來:比如大白鯊為什麼要不辭辛勞南北遷徙?它們在無邊無際的海洋跋涉途中靠什麼來定位?浩瀚的太平洋裏哪些生物會成為它們旅途中的可口點心?……
    正如常年研究大白鯊的生物學家所說:“我們踏破鐵鞋剛剛找到了一個問題的答案,馬上就會又冒出4個新的問題。這正是研究大白鯊的樂趣所在。”

大型貓科動物(如豹)的速度

獵豹就像是大自然設計出來的短跑機器:流線的外型體態輕盈,脊椎骨十分柔軟,加大的鼻孔、肺部和心臟可以應付發力奔跑時忽然增加的心肺負荷,不會縮回的腳爪和特別粗糙的腳掌增加抓地能力,長長的尾巴可保持奔跑時的平衡和令獵豹可以急速轉彎。種種設計令獵豹成為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最快時速 110 公里,並可兩秒鐘內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70 公里。奔跑時獵豹同時只有一足觸地,中間有段時候還會四肢離地,真正是飛一般的速度。
可是獵豹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急跑時身體來不及散熱。所以獵豹只能短跑約三百米,之後身體便自動「關掉引擎」以免因過熱而死。
我愛獵豹還不是因為牠們跑得快,而是因為牠們獨特的習性,我最愛獵豹蹲在高處周圍張望尋找獵物時的樣子。獵豹不像花豹 (leopard) 和獅子般閃閃縮縮,總是光明正大公然狩獵。捉到獵物後獵豹母親不會像母獅那樣瘋狂搶食,而是先會看清楚附近有沒有危險,再讓子女先吃。野外的獵豹似乎不希罕人家的食物,只吃自己捉回來的動物。
獵豹跟人類的關係也十分微妙。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埃

「澳洲肺魚」是怎樣的魚?

  有一種億萬年以前就有的魚,叫肺魚,牠是古生物的活標本,這種外形類似鯰魚的肺魚,對環境變化具有很高的抗壓力,早在三億五千萬年前的「泥盆紀」時代就存在,牠最傲人的特性是在乾旱季節快來前,會躲在泥裡,只留下一小孔呼吸;乾旱到,泥巴乾硬了,仍能在硬泥中生存,等雨季一來,再出來活動,億萬年來,代代以這種生存模式對抗環境而存活下來。

  原本就在水中生活的肺魚,在「泥盆紀」演化出能呼吸空氣的肺部和行走的四肢後,就登上陸地生活,成為登陸先鋒的兩棲動物,牠們用肺呼吸的能力,繼承自魚類祖先,這種用肺呼吸的魚,今天仍看得到,澳洲肺魚就是個好例子,牠們能用肺呼吸水面外的空氣,並在其他魚類不可能生存的污濁水塘裡繼續生活,不過,大多數兩棲類動物的幼體時期必須在水裡度過,因此,牠們產卵時還得回到水域。

史前文化的衣食住行

由於十三行遺址在台灣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學者通常將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通稱為「十三行文化」。除了十三行遺址之外,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西新莊子遺址,也是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是台灣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從出土的鐵渣、礦石等礦物,顯示當時人已知煉鐵。除了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如果以史前文化較寬的定義而言,台灣北部地區擁有赤褐色或淺褐色拍印幾何紋硬陶的史前遺址,都屬於廣義十三行文化的範疇。就此而言,十三行文化的分佈地區,在西海岸地區由淡水河沿著海岸向南一直分佈到大安溪,向東則沿著北海岸、蘭陽平原一直分佈到奇萊平原北側的三棧溪。

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看法,根據時間、分佈區域及文化內涵,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區分為早、晚兩期及七個不同的類型。其中早期為年代距今2000-1000年之間,包括十三行類型、後龍底類型、番社後類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內,包括埤島橋類型、新港類型、舊社類型與普洛灣類型。


十三行遺址還出土了大批和墓葬相關的人骨及器物。依出土的姿勢與方向,人骨的姿式可分為九大類型,而其中最值得討論的便是屈肢葬。十三行遺址之主人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向西北的側身屈肢為主,凶死者則往往以頭向東北的直肢葬方式埋葬,常見的陪葬品包括裝飾品陶罐、青銅柄、鐵刀等器物。在十三行遺址出土之前,台灣史前遺址中從無屈肢葬的葬式出現。而屈肢葬郤是台灣先住民主要的埋葬方式。

此外,由無頭葬出現可知聚落或族群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頭的行為。


十三行遺址反映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