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海生哺乳動物有哪些?

大約在2.6億年前,一些哺乳動物再次返回海洋, 它們可能都是食肉動物和有蹄類動物的後代。一些科學家認為海生哺乳動物的史前先祖是水獺,其他一些科學家則認為是熊。不論它們的先祖是誰,這些哺乳動物還是基本上適應了海洋生活:身體逐漸變長,足變成蹼,並縮短成為鰭。然而它們還是保留了哺乳動物的基本特點:有毛和乳腺,並有恆定的體溫。海生哺乳動物主要分為兩類:鰭足動物(海豹、海象和海獅)和鯨類動物(鯨和海豚)。

鰭足動物是肉食動物的後裔,以魚類為食,有時也吃墨魚、魷魚和章魚。。它們的水性不如鯨類動物,不在水中生幼仔。一些鰭足動物照顧幼仔的時間非常短,在幼仔出生3周之後母親就會離開,讓它們獨立練習游泳和獵食。鰭足動物的四肢是像刀片似的鰭狀肢,由長長的趾骨支撐。鰭足動物過著群居生活。海豹有19種,其中包括格陵蘭(或稱愛爾蘭)海豹,它們主要生活在氣候惡劣的南極和北極。象海豹是一種巨型海豹,身長6.5米,重達3噸。雄性海豹將許多雌性海豹聚在一起,作為它的後宮。海象是一種大型鰭足動物,與海獅是近親,並有兩顆門牙長成成長牙。海獅在陸地上用四肢爬行要比海豹快,並且長有與海豹不同的外耳。在南半球,海獅很多,而在北太平海洋中卻極少。在繁殖季節,海獅聚集成群。鰭足動物幾乎在各個海洋都有分佈,但由於人類大量捕獵以獲取它們的皮及脂肪,有些種已瀕臨滅絕,例如地中海海域的僧海豹幾乎已完全滅絕。

白鰭豚屬鯨目,淡水豚總科,僅分佈于長江中下游,是中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已有2000多萬年進化史,素有“活化石”之稱。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文獻中,中國人民已對白鰭豚的形態和行為作了相當准確的描敘。在歷史的長河中,白鰭豚又被長江兩岸人民賦予了種種神秘的傳奇色彩,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長江女神。

鯨類動物是史前有蹄動物的一支,後來返回海洋中,現在它們反而不能在陸地上生活了。它們交配、生殖以及照顧幼仔都在水中進行。鯨類動物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成年藍鯨長達35米,重150噸。所有鯨類都有一個錐形身體, 尾部有水平的尾鰭(尾巴),後腿已完全退化,前腿則已進化為鰭,鼻孔在頭頂,體內廢氣則由叫噴水孔的開口排出。鯨類動物可潛至數百米深處,並能屏氣達1小時之多。有些鯨類能發出超聲波,進行互相交流和探測獵物。鯨類動物可分為兩個主要類群:須鯨亞目及齒鯨亞目。須鯨亞目包括座頭鯨和溫鯨,它們沒有牙齒,但有角質牙床,或稱鯨須,用以濾過海水,篩選出魚蝦,齒鯨亞目有海豚科(包括逆戟鯨)、鉤嘴鯨和抹香鯨,它們都有幾十個同樣的圓錐形齒,用以獵食魷魚等魚類,在各大洋中均有生存,還有一些種生活在淡水中。海豚科有40多個種,喜歡群居生活並用語言互相交流,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破譯這些語言。海豚是社會性動物,會幫助受傷或生病的同伴。抹香鯨可潛至1000米深處去捕捉大魷魚,消化後的殘渣逐漸積在胃裏,會形成龍涎香,在香水工業中廣泛使用。

地球史前到現在以絕種的動物呢?

鳥類

Columba Jouyi銀斑黑鴿 1936年

Arabian Ostrich阿拉伯鴕鳥 1941年

Forest Spotted Owlet印度斑林 1914年

Himalayan Mountain Quail高山鶉 1870年

Pink-Headed Duck粉頭鴨(紅鴨) 1924年

Ryudyu King Fisher流球翠鳥 1887年

Jerdon's Double Banded Courser 雙翎走 1900年

Crested Sheld Duck冠麻鴨 1964年

Dicaeum Quadriwlor 菲律賓四色啄花鳥 1906年

Passenger Pigeon旅鴿 1914年



獸類

Eastern Bison東部野牛 1825年

oregon Bison俄勒岡野牛 1850年

Eastern Wapiti(Elk)東部馬鹿1877年

Merriam' s Wapiti(Elk)梅氏馬鹿 1906年

Dawson’s Caribou道森馴鹿(加拿大) 1908年

Greenland LTundra Reindeer 格陵蘭馴鹿1950年

Badlands Bighorn Sheep 巴德蘭茲大角羊1925年

Long-Eared Kit Fox長耳敏狐(滅絕年代不詳)

Sea Mink緬因州海鼬 1880年

Mexican Silver Grizzly 墨西哥灰熊1964年

Arizona Jaguar亞利桑那豹 1905年

Steller’s Sea Cow無齒海牛 1767年

Caribbean Monk Seal加勒比僧海豹 1952年

Newfoundland White Wolf紐芬蘭白狼 1911年

Texas Grey Wolf德克薩斯灰狼 1920年

Great Plains lobo Wolf西部灰狼 1926年

New Mexican Wolf新墨西哥狼1920年

Kenai Wolf基奈山狼 1915年

Southern Rocky Mountain Wolf 南部山狼1915年

Cascade Mountian Brown Wolf 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

Florida Black Wolf佛羅裡達黑狼 1917年

Texas Red Wolf德克薩斯紅狼 1970年

Warraho or Antarctic Wolf福島胡狼 1876年

Shamanu or Japanese Wolf日本倭狼 1905年

Indian Cheetah亞洲獵豹 1948年

Bali Tiger巴釐虎 1937年

Caspian Tiger西亞虎 1980年

Javan Tiger爪哇虎 1988年

Chinese Turkestan Tiger新疆虎 1916年

Chinese Douc Langur海南白臀葉猴 1893年

Taiwan Cloud Leopard臺灣雲豹 1972年

Chinese Rhino中國犀牛 1922年

Przewalaski’s Horse普氏野馬 1947年

Saiga Antelope賽加羚羊 1950年

Pere David Deer糜鹿 1900年

Pygmy Hog倭豬(滅絕年代不詳)

Schomburgk Deer熊氏鹿 1932年

Syrian Wild Ass(Ongger)敘利亞野驢 1930年

Ramchaekan Bear堪察加棕熊 1920年

史前時代的老鷹?

史前時代?
那要看是 "史前" 多久..
以現今大多數科學家的認知 所有鳥類都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而老鷹只是其中的一種 (應該是說其中一支) 絕大多數的鳥類其實演化反而不大 鷲鷹科的鳥也是一樣~~
所以你的問題有兩個模糊的地方 第一是 "史前" 兩個字 因為沒有指明是哪個時代
第二個地方是 "老鷹" 兩個字 因為沒有指明到底是哪一種或者是哪一類的鷹~~
鷲鷹科的鳥算是掠食者 屬肉食類的動物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 這些動物都是在一般素食或者雜食類鳥類出現之後才有的 所以應該沒有什麼史前老鷹這類的動物~~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長毛象滅絕全球氣溫驟降 人類是元凶?

       長毛象滅絕全球氣溫驟降 人類是元凶?
    10兆克!?真糟糕,傳霉山寨佬姥連幫普羅視聽大眾換算1下單位,盡些微薄滴專業職責嘛冇!!


如許滴山寨報導透露惹佬姥們滴觀念問題,令人不敢恭維無法置信,向股溝大神自力救濟以免淪於人云亦云滴窘境。果不其然,原始標題 Methane emissions from extinct megafauna→中文標題「長毛象滅絕全球氣溫驟降 人類是元凶?」,目睭1時熊熊無法理解如許滴翻譯。阿月仔滴英讀能力低落至如許地步,抑或山寨佬姥作如是結論式標題,這鍋誤粉大!!

化石的問題

化石的發現



  人類早在幾世紀以前,就在地底下或峭壁中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物體,這些物體中

有的像植物、有的類似動物,但卻都是石質的,且常出現在不適當的地方。例如有些

看起來像海中的生物,竟然在深入內陸的高山中被發現。由於人們的挖掘才出現這些

石狀怪物,因此我們便稱它為「化石」(在拉丁文裏『化石』就是挖掘的意思)。



何謂化石



  所謂化石是指沉積岩中所保留的動植物遺體或遺跡。大約在200年前,還沒有人

知道化石的真相,當時人們以為那只是龍的牙齒或是古老的巨大骨骼;後來科學家才

了解「化石」原來是已經絕種的動物或植物的遺體,而這些動、植物與現生種類常有

極大的差別。



  化石通常並不是死去生物體本身,而是它們的骨骸。它們可能是被深埋的貝類外

殼,也可能是逐漸腐朽的骨頭所形成的。如果富含礦物質的水在膠結這些已死生物周

圍沉積物的同時,也是在其腐朽後留下的洞中結晶,就會形成化石。所以化石也可算

是岩石的一種;但岩石可能完全被風化,只留下絲毫未損的堅硬化石。例如在白堊沉

積地區,就很容易發現燧石所形成的海膽化石。



化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實際上說來,化石形成的過程實在是非常偶然的。大部分動植物在死亡後都會被其他生物吃掉,至於不能吃的部分,如骨骼、牙齒、外殼等,則通常會被擊成碎片或溶解。僅管如此,仍會有極少數存留下來,這些骨骼、硬殼或木質部等硬組織,在腐壞之前即被泥或沙蓋住了,這些泥沙阻止了微生物進入內部進行腐壞,然後水中的礦物質填充了這些硬組織的微孔,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石頭,這過程叫做「石化作用」

            經由這個過程形成的化石,堅固得足以抵擋不斷沉積在上面的泥沙壓力。可是,並

非所有的化石都是這樣形成的,例如有時候水中的礦物質會溶掉骨骼或硬殼,但是它

們保持中空狀態,而存在岩石內,這類化石稱為「凹模」,如果礦物質充填了這個凹

模而成為化石,則稱為「鑄模」。



  化石不只是骨骼、貝殼和木頭等,有些古老的岩石中還保存了動物的皮膚、卵蛋

、排泄物,甚至還有腳印,以及史前蠕蟲爬行的痕跡呢!總之,我們今天所發現的每

一個化石,都是以前數以百萬計的生物死亡後,極少數能夠遺留保存下來者。



重建史前的生命



  今天,我們對史前動物的了解,大多是從牠們的化石遺體上得來的。雖然有時只有一些破碎的骨頭留存,但一個熟練的解剖學家可以推敲出牠原來的形狀、體積大小

和重量;僅憑牙齒和腿骨的化石,科學家們也可以說明這種動物吃什麼食物、如何行

走、如何跑,這些資料協助了畫家們,畫出遠在人類出現以前,曾一度繁盛的動物和

植物。

關於暴龍新發現?

        一些科學家已經估計出不同體積的動物在奔跑時,腿部所需要的肌肉數量及強度。根據他們的計算,暴龍可能是無法奔跑的。



        John Hutchinson和Mariano Garcia以腿部肌肉纖維長度,站立姿勢及其他相關因素,估計不同體型的動物在奔跑時,應該具有的肌肉數量及強度為何。Garcia說"雖然史前動物早已滅絕,無法再去證明任何事,然而我們卻可依據對其他動物的瞭解來推敲,暴龍可能是無法奔跑的。"

劍齒虎比目前最大的老虎大多少

       其實,劍齒虎這個名稱不只代表一「種」動物,而是是一「群」具有劍齒的史前貓科動物,牠們其中其實還包含著不少的種類;我查到在恐龍與史前生物百科全書中提到一段話:「多數具劍齒的貓類體型都很大,其中最大的類型包括上新世和更新世時期的劍齒虎和擬劍齒虎,兩者都超過體型最大的現代獅和虎。但除此之外也有體型和現代老虎差不多的種類;整體來說,劍齒虎的體長約是1.7~2.5公尺,和現代的老虎其實差不太多,不過,劍齒虎的尾巴比較短、體「型」顯得比較粗壯,看起來會比老虎更強壯威武一點;這就像年幼的小老虎和貓咪雖然體長差不多,但小老虎的體型看來就比貓咪強壯許多一樣。

史前劍齒虎和現代老虎的比較

請問史前巨獸與人類始祖的存在關係?

        的確,人類在那時候真的非常柔弱又渺小,經常成為其他動物的獵物。

        不過您說人類肯定是史前巨獸的獵物,這不太正確,因為巨型肉食動物的食物往往是比牠們更大的巨型草食動物,要獵殺人類,不但瘦小、吃不飽,也浪費體力。而且當時的巨型肉食動物無論種類或數量都不多,真正族群眾多的是草食動物,牠們控制了地球的土地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但人類懂的團結、造屋、製衣服、用火、使用投擲武器等等的能力,在氣候變遷時,人類可以穿著獸皮大衣或移居更溫暖的地方,其適應能力遠遠勝過了當時其他猛獸,以致於人類能存活到最後,成為萬獸的主宰。

似哺乳爬行動物

                 恐龍屬於爬行綱,因為在頭骨雙眼眼眶的後面各有一個開孔,因此被歸為雙弓亞綱 (Diapsida)。在三疊紀時,有一類雙弓亞綱動物─槽齒類 (Thecodonte),這種動物後來演化成翼龍、鱷及恐龍。槽齒類動物和牠後來演化成的三類動物統稱為祖龍或初龍類 (Archosaures)。時至今日,祖龍類動物只剩下鱷魚一種了。

  在分類學上要鑑定恐龍有一個很好用的特徵,就是大多數恐龍頭骨的左、右兩側都各有四個開孔,其中眼眶之前的「眶前窩」是恐龍獨有的特徵。

        似哺乳爬行動物(Mammal-like reptile)是一群史前動物,是哺乳類的爬行動物祖先。似哺乳爬行動物最常用來稱呼獸孔目動物,但它也可以廣義地包括非哺乳單弓動物。

似哺乳爬行動物是二疊紀中期到晚期的陸地優勢動物。就跟同時代幾乎所有的生物一樣,它們的數量與多樣性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而嚴重地減少。有些品種存活到三疊紀,但恐龍快速地成為優勢動物。最後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可能存活在晚三疊紀後不久。

似哺乳爬行動物不被大多數專家認為是正式的名稱;似哺乳爬行動物在演化支上的位置,較接近哺乳類而非爬蟲類。它們擁有腺皮,缺乏鱗片(所以它們視覺上看起來像是裸體的蜥蜴,缺乏毛皮與鱗片)。然而,它們所有的特徵更像是現代蜥蜴而非現代哺乳類,明顯的特徵在於內部結構上細微的特徵。現在還不清楚似哺乳爬行動物是否擁有毛髮與乳腺這種哺乳類特徵,目前僅由化石提供的證據提出骨骼上的差異。

        大多數古生物學者將下顎化石的明顯特徵用來分辨似哺乳爬行動物與爬行動物。在爬蟲類演化到哺乳類的過程中,下顎的轉變比起其他特徵上的轉變,是較好的分類工具。哺乳類的齒骨或下顎是由單一骨頭構成,而現代與史前爬蟲類的下顎是由多塊小型骨頭構成。

哺乳類的下顎由齒骨-鱗狀骨間的下顎關節分開。齒骨連結者麟狀骨上的關節盂glenoid cavity。所有其他的非哺乳有頜類脊椎動物,包括爬行動物,下顎關節是由下顎中一塊稱為關節骨articular的小骨,與頭顱中一塊方骨quadrate形成。在爬行動物與哺乳類之間的過度物種,下顎關節是由一塊大型的下顎骨頭(類似哺乳類的齒骨),與方骨組成,而關節骨逐漸退縮。
 約三億七千萬年前(泥盆紀),第一個生活在陸上的脊椎動物,屬於兩棲類稱魚石螈的迷齒類,牠們逐漸演化為真正的陸生脊椎爬行動物。二億四千萬年前(三疊紀),除新出現的龜 鱉類外,更重要是槽齒類爬行動物的出現,牠們進化出鱷類和恐龍,而哺乳動物亦於三疊紀晚期出現。世上最早的鳥類出現於一億五千萬年前(侏羅紀)。
  稱雄一時的爬行動物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統統都滅絕了,闖過此關而殘留至今的只鱷類、龜鱉類、蛇和蜥蜴等少數類。隨著地史進入新生代(六千五百萬年前至今),新興的哺乳動物取代了爬行動物的位置,牠們向不同方向演化,種類繁多,但只有少數延存至今。

隨者時間過去,似哺乳爬行動物逐漸變得類似哺乳類,開始形成次生顎,分開嘴部與鼻腔。而早期似哺乳爬行動物中,次生顎開始在下顎兩旁形成,仍連接嘴部與鼻孔。

最後,上顎的兩旁開始彎曲,從C形改變為U形。上顎開始往喉嚨延伸,牢固整個嘴部並形成全部的顎骨。下顎也完全地閉合。在一個第一批似哺乳爬行動物的化石中,真獸齒類,次生顎開始明顯。較晚的三尖叉齒獸擁有完全緊閉的次生顎。

請問猛瑪象(史前動物)是怎樣的動物呢

給你看看這些,真的很有歷史喔!!

猛瑪象全身長毛,耳朵小,可保持體溫的擴散,象牙捲曲特長,能掘取冰層
下的樹根食用,滅亡於更新世的冰河時期,人類仍尋找其滅亡的原因,在當時的
成群生物,包括劍齒虎、大糜鹿等體形大的獸類都消失,在永凍土中找到有皮膚
的整隻象化石,也在瀝青湖中找到保存良好的劍齒虎化石。
在第四紀更新世這個年代,我們看到了最大的陸相化石,猛瑪象盛行於北大陸
的一種象,由西伯利亞的永凍土中,發現了40多頭的猛瑪象,甚至它胃中所殘留
的植物種類,都還可分辨出來。
「猛瑪」-俄文意思為「土之動物」,由大地挖出的猛瑪,係營地生活,拉丁
文意為「最早的」。
在Discovery我們看到生物學家尋找猛瑪象化石,費盡了千辛萬苦,從達爾根族
人口中探尋到化石出土層(永凍土)中埋有象化石,挖掘時的辛苦,和尋獲的興奮
,我們也看到皮膚層外的毛髮。
在冰河時期,象群為了食物,遷移的艱困途中,踏到的泥沼下沉,身體動彈不
得,後來成為化石。亦或當時人類的捕殺,可從象化石身上尋獲石器類等史前人
類投擲的武器,吃剩的骨架、象牙、象骨堆積作成原始小屋等等,可見象群的種
族消失是自然界嚴酷的考驗下形成的。
在斯里藍卡一家公司成功把大象糞便加工處理,成為可登大雅之堂的再生紙。
每天可處理兩噸象糞,再生紙的成份有7成是象糞,其餘都是再生紙。象糞紙本身
沒有臭味,用手摸起來感覺不粗糙,也可作成名片送給別人,對方嗅一嗅,聞一
聞,話題很快打開,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這也是利用象糞作為資源回收的例子。
象群的社會習性特殊,小象從小受到象群的保護,成象也會把野外的知識,一代
一代的傳承下去。
從澎湖海溝亦撈起大量的化石,有猛瑪象、古菱齒象、四不像鹿、德氏水牛、
虎、鱷魚、馬、烏龜、野豬及包括人類化石,這使我們產生很大的疑問,冰河時
期海洋平面下降,遷移的動物群,隨著食草類牛、鹿到食肉類的虎,甚至隨後跟
著來的人類,他們如何的為了生存而大舉移動族群,前朴後繼的深陷在澎湖海溝
的某地,亦或這些化石是由別的地層沖刷過來的

我要大型史前動物的資料

阿根廷巨龍 Argentinosaurus



類群:龍盤目.蜥腳龍類.泰坦巨龍科.阿根廷巨龍屬

時期:白堊紀末期(90百萬年前)

棲息地:森林地區

描述人/年代:波拿巴及科里亞/1993

長度:40m

重量:100公噸

食物:植物.毯果類

發現地:南美洲.阿根廷

(1988年在阿根廷的一處綿羊牧場

發現了第一塊阿根廷巨龍的化石)



  到目前為止,只發現了阿根廷巨龍的少數骨頭,其中包刮幾件龐大的脊椎骨,橫剖面寬達1.5m以上。由於化石證據稀少,我們對阿根廷巨龍所知不多,不過似乎是目前所有發現的恐龍裡最長的,比藍鯨26~33m還長。



  有人認為這類恐龍屬於泰坦巨龍類群一樣,阿根廷巨龍應該有非常細長的頸部和尾部,頭骨也可能很小並呈現三角形



其餘巨大的恐龍或史前動物:(體長超過10m)

休尼魚龍15m 20.3~35.3公噸

異特龍12m 2~3公噸

屬龍10m 10.1公噸

巨腳龍18m 20公噸

重型龍23~27m 20公噸

鯨龍18m 9公噸

馬門溪龍22m 20公噸

梁龍27m 12.2公噸

雷龍21m 35公噸

地震龍36m 98.5公噸

原頂龍18~23m 20.3公噸

腕龍23~26m 50公噸

滑齒龍10~15m 20~30公噸

巨型南美龍12.5m 8公噸

棘龍15m 7.1公噸

似鱷龍11m 5.1公噸

巨爪龍10m 2公噸

恐手龍12~15m 不知

鐮刀龍11m 不知

暴龍12~13m 6.7公噸

泰坦巨龍12~18m 14.2公噸

索他龍12m 20公噸

甲龍7.5~10.5m 4.5~7公噸

鴨嘴龍9~10m 7公噸

冠龍10m 4.5公噸

副龍節龍10m 4公噸

恐鱷15m 不知

槍龍12.5~18m 40公噸

海龍王11m 7公噸

薄片蛇頸龍14m 3公噸

龍王鯨20~25m 11公噸

副犀牛10m 15公噸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史前的貓科類動物

非洲獅子 Lion

分類:哺乳綱、食肉目、貓科

分佈:印度西北,非洲

形態:體重120-250公斤。體色灰棕至暗棕色,臉寬,雄獅有黃棕或黑之鬃毛,鼻粉紅至黑色,耳短圓,耳背基部黑色,尾長尖端有毛叢。

習性:棲息在開闊草原、林地,夜行性。肉食性,以各種中

真的有尼斯湖怪嗎?

 尼 斯湖位於英國蘇格蘭高原北部的大峽谷中,湖長39公里,寬2.4公里。面積並不大,卻深。平均深度達200米,最深處有293米。該湖終年不凍,兩岸陡峭,樹林茂密。湖北端有河流與北海相通。

關於水怪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公元565年,愛爾蘭傳教士聖哥倫伯和他的友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友人襲來,多虧教士及時相救,友人才游回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 候,十多個世紀裡,有關水怪出現的消息多達一萬多宗。但當時人們對此並不相信,認為不過是古代的傳說或無稽之談。

直到1934年4月,倫敦醫生威爾遜途經尼斯湖,正好發現水怪在湖中游動。威爾遜連忙用相機拍下了水怪的照片(右上圖),照片雖不十分清晰,但還是明確的顯出了水怪的特征:長長的脖子和扁小的頭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種的水生動物,而很像早七千多萬年前滅絕的巨大爬行動物--蛇頸龍。

蛇頸龍,是生活在一億多年前到七千多萬年前的一種巨大的水生爬行動物,也是恐龍的遠親。它有一個細長的脖子、橢圓形的身體和長長的尾巴,嘴里長著利齒,以魚類為食,是中生代海上的霸王。如果尼斯湖水怪真是 蛇頸龍的話,那它無疑是極為珍貴的殘存下來的史前動物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目前還有史前動物還倖存於世上!

有:蟑螂、銀杏、鱟、鸚鵡螺、鯊魚、
龍宮貝、腔棘魚、鴨嘴獸、六鰓鯊目、
恐龍蝦、肺魚、水杉、筆筒樹、台灣桫欏、
蜻蜓、衣魚、蘇鐵、臺灣水韭、白鱀豚
江豚、台灣櫻花鉤吻鮭、藍綠藻、中華鱘。
如果是要說新聞的話!
那些因為沒有真實可驗證的證據,所以那都無法被證實!

史前動物的問題?

根據科學家依照生存模式推估,恐龍可能是除了烏龜之外,壽命最長的動物;像腕龍、馬門溪龍這類大型的恐龍,大約可以活到一百歲到兩百歲之間,而較小型的原角龍,大約有四十年的壽命。

請問有關史前動物的一些問題

1.世界上最大的恐龍是阿根廷龍,阿根廷龍身長約42公尺,重100頓以上,不過由於只有幾塊零碎化石出土,所以有些科學家認為阿根廷龍並不存在,阿根廷龍是少數在白堊紀還存活的龍腳類恐龍。
2.巨尾蜻蜓的身體結構跟現代蜻蜓差不多,但是體型卻大了不少,因為石炭紀的植物巨大,動物自然也跟著巨大,巨尾青蜓有可能是掠食性的昆蟲,就像現代蜻蜓一樣,他光是翼展就有30cm,這種蜻蜓到了三疊紀時期仍然存活。

史前動物

從來許多動物化石專家學者們總是眾說紛紜,本著自身信奉的門派據理力爭更係家常便飯,附加日昨CNN報導關於恐龍化石(Dimetrodon 異齒龍、Edaphosaurus 基龍)第2性徵的探討如下。將分別刊載於2008年12月3日和2009年10月14日,2則連新聞名稱攏嘛1樣的 New flying reptile species found 予妳參考先,理解史前動物化石為變數可以咩!!